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采访札记:中流击水,护航经济稳健前行
新华社记者
(资料图片)
政策无形,润物有声。
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护航,宏观政策更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。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整体维持了恢复向好态势,下半年宏观政策空间还有多大?如何更精准有效发力?
带着这些问题,近期新华社记者来到重庆、湖北、广东等地,深入多家企业,观察宏观政策如何“落袋”微观主体,又如何进一步产生“化学效应”。
成型、退火、切割、抛光……走进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的隆满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只见一条条生产线正有序运转,忙碌劲儿扑面而来。
在办公楼内,公司负责人王智给记者算了一笔“减税”账:过去三年,已享受各类税费减免合计超28万元;今年上半年又享受到了近6万元的税费减免。
“作为一家小微企业,这几年我们经历了订单不稳、疫情冲击等多重考验。减税降费政策有效改善公司现金流,为我们减了不小的负担。”王智说。
一个“减”字,道出企业对轻装上阵、健康发展的期盼。
“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”“疫情期间帮助我们渡过难关”“税费减了,活力加了”……调研中,记者所到之处,大企业或小企业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减税降费政策的效果。
“为了让税费红利精准直达经营主体,我们对享受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和材料精简‘瘦身’,并通过电子税务局、税企互动平台点对点推送政策信息,努力实现‘送政策上门’。” 重庆市税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宋彬说。
减税降费,利当下而惠长远,正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关键处。
9279亿元——这是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规模,中小微企业对此感受最为明显。
近年来,在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作用下,税收收入占我国GDP比重从2018年的17%左右已下降至2022年的13.8%,剔除大规模留抵退税一次性因素影响,税负水平约15%。
以财政收入之“减”,换企业活力之“加”。
采访中,地方财政人士告诉记者,减税降费政策,一方面有力支持企业减负纾困,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财政收入增幅放缓。
除了减税,增支,是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另一着力点。
今年以来,面对总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,财政支出安排处处体现“加力”:赤字率按3%安排,比2022年提高0.2个百分点;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.8万亿元,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;进一步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。
一边是收支矛盾紧张,一边是支出需求增大,能否有效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,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。
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调研时,记者了解到一笔专项债资金正“落地生花”,在着力扩投资的同时,也有效惠及民生。
新增病床300张,更加宽敞舒适的病房,更加电子化的住院信息管理……在南漳县人民医院,记者看到一座淡黄色的九层楼高现代化建筑,阳光下“外科楼”三个字格外醒目。
副院长袁启明介绍,这座去年6月落成投入使用的大楼改善了医院的诊疗环境。项目建设总投资8000余万元中,有3000万元是来自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资金。
“在财力增长十分有限的情况下,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尤为宝贵。我们在选项目上下功夫,优先选择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保障项目,同时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。”湖北省南漳县财政局局长郭集东说。
强化“保重点”,这是记者在多地调研中的深刻感受。
辽宁今年已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49亿元,着力支持沈白高铁、京哈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;广东安排专项债券资金3.18亿元支持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,助力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;四川专项债券资金着力支持公立医院改建、扩建及能力提升……
面对较为复杂的财政收支形势,多地财政部门主动作为,进一步压缩非刚性、非急需支出,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,确保每一笔资金用在刀刃上、紧要处。
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又一重要手段。
近年来,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大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,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稳健,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,又不搞“大水漫灌”,引导形成市场合理预期。
一路调研,记者和各类型企业家交流,听他们研判行业前景、谈论如何申请政府奖励,发现他们对宏观政策每一个新动向都很关注,能获得充足而成本较低的资金支持是他们的普遍期盼。
从湖北一路南下到广东,记者来到位于佛山市的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。
走进这家花园般的“绿色工厂”,记者很难把它同传统模具工厂联系在一起。
样品展示间里满满两面墙的各品牌塑料瓶,展现着这个吹瓶模具领域“隐形冠军”的科研实力:申请发明专利92项,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29项、外观专利71项,起草国家标准12项……
“企业的很多科研项目都获得了信贷资金支持,这对我们发展至关重要。今年企业又有了新的研究课题,需要投入更多资金。”公司总经理姜晓平告诉记者。
为此,与该企业一直合作的中国银行佛山分行提供了充足的中长期贷款。截至6月末,企业在中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超2000万元。
“我们还利用去年央行创设的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,进一步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。目前已为300多家像星联精密这样的科创企业发放贷款超30亿元。”中国银行佛山分行行长翁作林说。
经济是“肌体”,金融是“血脉”。
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,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“共生共荣”。这在金融数据上体现较为明显: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.08万亿元,同比多增1.67万亿元。
一路行走,记者愈发感受到,近年来,无论是财政政策,还是货币政策,均着眼于从根上为经营主体的发展“浇水施肥”,是我国宏观政策配置的着力点。
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。宏观政策传递出的导向,对于稳预期至关重要。
调研中,记者也了解到企业更多的期盼:“我们仍然有订单不足、成本过高等问题”“未来的预期不明,暂时没有太多的投资需求和融资需求”……
7月下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:“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,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。”
坚持不搞“大水漫灌”,坚持实行精准调控,不透支未来……近年来,我国宏观调控在精准发力的同时,仍留有空间,政策“工具箱”依然充足。
近期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中国人民银行、财政部、税务总局等部门接连表态,谋划精准政策发力方向。
调研中,记者深切感受到,疫情冲击下,从管理部门到经营主体都经历了风雨,也见到了彩虹,深化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,也更有信心和底气正视困难、应对挑战。
“当前经济运行犹如中流击水,要奋楫笃行、加油发力,更加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,将各项政策落实落细,以有效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,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李承健说。(记者韩洁、申铖、吴雨、王雨萧)
记者从河南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,鉴于目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,为维护广大考生健康安全,经研究并报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,河南省原定于6月11日
尖嘴猴腮是人们对猴子的固有认识,但凡事都有例外,最近,郑州市动物园就有一只猴因长着一张方方正正的脸,被送外号人脸猴,其独特的长相令
中原区民政局提醒:尽量避免扎堆,只要感情好,每一天都是好日子5月20日因谐音我爱你,成为很多新人眼中寓意美好的好日子。为满足准新人们
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,今年中国旅游日的活动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。记者今日从省、市文旅部门获悉,为进一步提振行业发展信心,
浊波浩浩东倾,今来古往无终极。在中国所有的大江大河中,无论从地理空间还是文化意义上来说,黄河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。如果从高空中俯瞰,
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,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、位于河南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,正式面向公众开放。隋唐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
想要了解郑州这片沃土流淌着的文化脉络吗?想要寻找郑州是最早中国历史起源的佐证吗?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,由郑州市委网信办指导,新浪河
5月18日0—24时,吉林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6例(轻型),其中延边州3例,白山市3例(含2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);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
2022年5月18日0—24时,天津市新增7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(其中4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)。新增1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。